7月14日,经过十余年的谈判,伊朗和伊核问题六方达成了一项核协议。该项协议将逐渐减轻对伊朗的制裁,作为交换,伊朗将限制其核计划并且允许来自外界的广泛监督。对作为伊朗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及国家上游生产能力投资者的中国来说,解除对伊制裁喜忧参半。对石油贸易及投资上的限制将减轻,中国得以进口更多的伊朗原油及凝析油,另一方面伊朗政府将会吸引西方投资者投标,以减少其经济的中国制约,这一认识正逐渐增多。
紧密相连的双边关系石油贸易已经成为中国-伊朗关系中日益重要的一部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过去十年来平均10%的石油进口依赖伊朗。
由于国际制裁的政治格局消弱了伊朗的经济和能源部门,中国也已经成为伊朗上游生产能力的重要投资者。1996年,美国政府通过了《对伊朗和利比亚制裁法案》,随后不久中国在伊朗的油气工业开始发展起来。自从中国国家石油公司开始其最初的全球企业并购布局的步骤,相比适用于大多数产油国的产品共享合同及服务合同而言,他们更愿意接受伊朗体系的产品回购合同--一种对大多数西方投资者吸引力更小的合同。
通过这些年,尤其是2002伊朗的铀浓缩计划被发现之后,中国的投资者更多的出现在了这个国家。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公司也都已经跻身伊朗石油天然气领域数十亿美元投资者行列,试图获取高利润的资产,包括世界最大的气田之一的的南帕斯气田及阿扎德干油田。两国商贸关系也已经加深,包括工艺品,电子产品及武器。这些促使中国变成了伊朗最大的贸易伙伴,2014年两国双边贸易额达到了440亿美元,相比2005年增长了四倍,几乎占伊朗全部贸易总量的三分之一。
并非一帆风顺在伊核问题达成协议之前,尽管在多种制裁下来自中国的投融资成为了伊朗经济的生命线,但中伊能源合作关系并非风平浪静。其一,中国公司在伊的油田勘探进度缓慢,在缺少外国油田服务公司协助的情况下,很多中国公司不清楚如何在伊作业,而外国油服公司大多被禁止在伊开展业务。此外,随着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开始在北美投资并拓展业务,它们越发担心其在伊的活动会影响到其北美业务,这阻碍了其在伊投资的决心。
在外交上,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在伊站稳脚跟彰显其无视美国及欧盟制裁的决心,但另一方面其又通过放缓在伊项目进度并削减石油进口保持一定的克制。这一平衡策略不论在华盛顿还是德黑兰都没被买账,美国曾对中国石油贸易商珠海振戎公司施以制裁,而伊朗则因进度缓慢终止了中石油在南阿扎得干油田25亿美元的项目。
随着核协定接近达成,伊朗领导人开始向西方油气公司示好,以期丰富其投资者来源。西方投资者被谨慎地邀请到德黑兰,而伊朗领导人承诺将修改回购合同体系。
初现曙光目前,伊朗与伊核问题五方间已达成协议,鉴于伊朗与沙特之间日益加剧的市场及地缘政治竞争,德黑兰需要迅速地提升产能及出口。根据业已达成的伊核协议,制裁的解除将分阶段进行,全面解除对伊制裁需要等到IAEA确认伊朗已执行了对其核设施的限制后,因此全面解除对伊制裁不会早于2016年初,但大部分制裁会在此之前接触。为尽快恢复油气产能、增强本国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伊领导人正在酝酿修改与回购合同相关的法律体系。目前,上述努力仍然处在试探阶段:一个新的油气合作合同框架体系有待起草,但西方外交官和油气公司正在与其伊同行更为密切的接触以不放过任何机会。
根据伊正在修订的新版回购合同,投资者将对长期收入有更大的支配权,同时投资者将被允许更多地介入上游生产。修订的合同版本旨在加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从而换取现代生产技术、替换老旧的油田设施,最终从Ahwz-Asmari、Gachsaran及Maroon三个油田新增每天50万桶的产量,而中国如果继续投资南北阿扎得干、雅达瓦兰油田也会带来每天100万桶的新增产量。回购合同的新文本将于今年12月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伊朗石油大会上公布。
伊官员认为中国公司将希望抓住这一机会,伊对华出口石油的意愿空前高涨。即使考虑到恢复生产能力需要的时间,伊朗的机动储备也有2500万至5000万桶,其真实数值或更接近5000万桶,这足以满足其亚洲买家(主要是中国和印度)的需求。随着制裁的逐步解除,伊与沙特之间的能源市场及地缘政治竞争将日趋激烈,伊需要快速提升产量及出口量,而其它石油生产国,特别是沙特、俄罗斯及伊拉克正做出努力保护其已有的市场份额。伊认为中石化、中石油已准备开始加速其在阿扎得干及南帕斯油田的项目。
中国的参与将使伊石油出口以比外界预期更快的速度增长。尽管伊朗对中国公司抱有热情,但同时伊领导人开始向西方油气公司示好,希望多元化其投资来源,西方投资者被谨慎地邀请到伊朗,法国外长法比尤斯不久前到访德黑兰,壳牌及嘉能可(Glencore)能源公司也派出贸易代表团赴伊商讨新增投资并增加出口事宜。从合同磋商到执行,中国与伊朗间的工作关系正在受到挑战,在伊官员希望保有更多选择的背景下,很难说中国公司在伊朗的投资环境会有大的改善。
尽管中伊双方都对彼此抱有戒心,但双方深化双边关系的意愿仍然强烈。伊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一环,其将在中国的外交战略上占有一席之地。此外,中国与巴基斯坦正在推动从伊南帕斯油田至巴瓜达尔港的天然气管道建设,而最终目标是将管线延长至中国新疆,中国企业在这一项目上投入了大量资金。
这一项目饱受无数次延期的困扰,现在终于受到各方努力的鼓舞。(作者,MichalMeidan,英国ChinaMatters独立咨询机构主任,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查塔姆研究所)东亚项目副研究员)。
本文来源:华体会hth最新登录地址-www.accby.com